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咨政

科研咨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咨政

陈岙村:富在青山绿水间——《乡村振兴看浙江》案例介绍之一

时间:2020-06-08 浏览人数: 来源:研究室

[导读]《乡村振兴看浙江》一书由温州市委党校组织编撰,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我们接下来将对本书进行案例连载,欢迎关注。因发布篇幅所限,本篇只发布部分节选内容,进一步信息请参阅本书。

 

引言

回顾我国农村发展,国家层面对农村发展的战略定位与举措都已相当到位,为各地农村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与道路。但从微观层面检视各地农村的发展实际,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研究。浙江瑞安塘下的陈岙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它仅用10余年的发展便完成了由平凡村落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环境优美的“浙江名村”的华丽蛻变。

 

从平凡村落到“浙江名村”


陈岙村的老一辈基本靠打石板为生,村中多为清贫的石匠。“手持铁锤叮当响,肚皮饿得咕咚响”“大罗山脚穷陈岙,茅棚草屋泥镶灶;日风夜雨人难熬,荒岁饥年食无靠”曾是昔日陈岙人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的陈岙,是温州有名的“示范村”。不管是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农房集聚建设、“五水共治”、“青山白化”治理、农村养老保障、乡村振兴等工作,陈岙屡被提名为“样板村”。回顾它1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陈岙是用成功的战略性“四级跳”完成了令人瞠目的华丽蜕变。

1

小流域整治,以治水护水充实集体经济,改良生态

2002年左右,新一任村“两委”产生后,首先面临的是村集体资产负债80多万元的严峻现实,其次是要立马寻找村庄发展的突破口。当年陈岙的村集体年收入仅20多万元,年支出需要40多万元,陈岙是个穷得叮当响的空壳村。村庄要发展,规划要组织实施,都需要依靠村集体的资金投入,没有资金,再好的发展蓝图也是空谈。那么,钱从何而来?鉴于此,陈岙首先在“水”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先后筹集了15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山塘、三条蓄水堰坝和一座自来水厂,蓄水量由原来的不足100立方米增加到近十万立方米。这样一来,不仅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困难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还通过有偿为周边企业提供生产用水,使村集体每年增收近200万元。依靠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村集体收入从20多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其后,陈岙又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在沿溪两岸建成了长达2.8公里的溪堤。10年前污染严重的溪流与现在亮丽的生态景观线形成天壤之别。陈岙谋求发展的第一步走得很漂亮,通过小流域整治,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2

彻底的青山白化治理,集约化整合利用土地

尽管通过治水、卖水,陈岙收获了“第一桶金”。但这些收入显然还不够很好地支撑村庄长远发展。除了水,陈岙还有一个天然资源是“山”。因此陈岙发展的第二大步,便是往山里“进军”,开展青山白化整治,整合土地,“变废为宝”,同时通过土地利用与出让,进一步换取发展资源。

陈岙周边的山麓上,原来布满了白皑皑的坟墓,青山白化很严重。而且每年清明上坟烧纸常常引发山火,严重影响了大罗山的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但数千年来的习惯使村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要想移风易俗,彻底整治青山白化,在温州很多农村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岙村“两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让村“两委”成员、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建设生态公墓等措施,最终完成了“青山白化”治理。2005年,陈岙村开始搬迁山脚的5000多穴坟墓,统一建设生态公墓。经过4年艰苦的努力,散落在陈岙溪边两侧1200座椅子与3500座墓穴,被建成的4000穴生态公墓取代,原先满目疮痍的山体被葱葱郁郁的山林覆盖,70多亩土地最终被整理出来。2010年7月30日,陈岙将移坟整理出的70多亩土地公开出让。可能是因为陈岙周边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土地竟然拍出了3.5亿元的高价。在政府特殊政策的“关照”下,陈岙得以存留巨额资金,除一部分直接分给村民,剩下的资金全部用于启动旧村改造。这笔资金在陈岙村庄建设再次实现跨越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治理“青山白化”,陈岙不仅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做到了移风易俗,同时整理出的大量土地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3

农房集聚改造,变革村落布局

通过4年艰苦卓绝的迁移坟墓、建设生态公墓等工作,陈岙盘活了原本不多的土地资源,并利用相关出让金顺利启动了农房集聚改造工程。整个农房改造项目设计总用地为13.4公顷,总建筑面积122150平方米,总投资26261万元,计划建设安置房526套。这些公寓楼高4~5层,不仅通风、采光好,小区还引入天然溪流,极具江南水乡风格,与城市社区无异。为提升居住品位,全部采用地下室停车场结构,配备了3.3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库,户均停车位达到2.3个,实现了人车分流。村民只要用一间老房子或一处宅基地就可置换一套公寓式商品房。目前,陈岙村村民已基本住进花园别墅小屋。原本按照置换标准,村民自己需支付一套40万元左右的公寓建设费用。但是在测算这笔账的时候,村“两委”预计30%左右的村民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于是村里决定将2.5亿元集体资产用来支付别墅式公寓建设费用。这意味着,陈岙村村民不花一分钱,就可以住进别墅式公寓。

 

 

4

实现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器、标准件等生产企业的相继创办,工业已成为陈岙的主要产业。但是工业化在促进陈岙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村民感受到了发展和环境,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因此,自2007年开始,陈岙村“两委”开始启动规划调整,决定逐步淘汰现有厂房,把退出的工业厂房安置到当时塘下镇正在规划的瑞安市汽摩配产业新城,最终目标是全村范围内不留任何工业企业,实现“退二进三”。

同时,陈岙村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围绕生态环境,把婚纱摄影、温泉度假、亲子游乐、养老医疗作为今后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2014年,为扩大村庄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陈岙特地拍摄了国内首部新农村主题的时长约30分钟的旅游微电影《榕》。电影以陈岙村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元素,以接地气的旧村改造故事为主线,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展现陈岙。现今陈岙已经实现多业态开发。自2011年以来,陈岙相继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对陈岙溪流域4公里范围内的80多家企业实施了搬迁,拆除违法建筑60000余平方米,对两岸的景观进行了综合改善。水质彻底改善后,陈岙沿陈岙溪建起了约100亩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包括大型水上乐园、网球场等,成功推出了游泳、漂流、皮划艇运动等项目。如陈岙溪1.7公里长160米落差的水道漂流项目,现每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成为陈岙又一个创收的水上项目。陈岙村还计划打造婚纱摄影、温泉度假、养老产业基地等,以此来带动陈岙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一个功能设施全、生态环境好,集乡村民宿、水上娱乐、温汤养生、露营探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旅游乡村,将工业村转变成休闲宜居的生态村。目前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建设。

如今的陈岙,不仅已经成为一个道路整洁、花木成荫、山清水秀的花园式村庄,实现了产业多样化、村容村貌全域景观化、基层治理社区化,而且已经初步实现了全体村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村集体经济从负债86万元到超1亿元,村民生活幸福而和谐,可谓真正过上了“生态优美、生活美好”的日子。

 

专家点评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个村庄从落后到富裕乃至全面发展,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资源和条件,更需要利用各种因素、资源和条件的人才、组织和机制。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它首先揭示了村庄发展带头人的价值。并不是每个村庄都能诞生发展带头人,所以,发展带头人的产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带头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实上,村庄发展带头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的产物。既然是这样,从这个案例中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培育、选拔村庄发展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之务。其次,所有村庄都蕴含着尚未被人们发现和重视的社会、人文、市场、自然、政策、组织、制度和传统等方面的资源,关键是有没有人去挖掘、使用和经营。陈岙村表面看起来似乎跟周围村庄没有什么差异 ,但是在村庄发展带头人眼里却蕴藏着无价的资源。最后,关键是怎样变废为宝,变资源为资产、资本等,在这里既需要政府和政策支持,又需要村民支持和参与,还需要瞄准市场和吸引社会等。所以,组织动员、分配分享、合作开发、规划引领等机制创新是关键。本案例的分析展示了陈岙村从一个环境差、资源差、社会关系差的村庄变成花园式美丽富裕和谐村庄的过程,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尤其指出了村庄精英和领导团队的关键角色。需要继续深挖的是村庄精英的产生机理、领导团队的合作力、村庄发展的组织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村庄与政府和市场的连接方式和机制等,从中总结出可以学习、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和政策结论。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高,得益于浙江比较早就关注到乡村发展,全省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好,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都在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发地区,浙江省涌现出许多乡村振兴的名村,这些村庄的发展之所以成功是遵循着怎样的逻辑,本书从全省的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地选取了十多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将这些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邀请国内著名农村研究的学者对每个案例进行专业点评后集结出版,为国内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和故事。

 

 

编辑供稿:林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