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咨政

科研咨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咨政

横港村:“党建+生态”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看浙江》案例介绍之四

时间:2020-07-22 浏览人数: 来源:研究室

    [导读]《乡村振兴看浙江》一书由温州市委党校组织编撰,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编辑组为了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对书中的案例逐一进行推荐,欢迎各界关心农业农村农民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予以关注。

 

    引言

    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横港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激发全体村民的积极性这个关键,大力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乡村生态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党建+生态”有益有效的建设路径,走出了一段经济相对薄弱村环境长效治理的新模式。

    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帽子”

    横港村位于嘉善县姚庄镇中部。2013年以前,横港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软弱落后村,“三顶帽子”让全村人有点抬不起头来:一是“贫困边缘村”的“帽子”,全村年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不足30万元。二是“全镇第二大生猪养殖村”的“帽子”,全村猪舍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生猪存栏达到2万余头,生猪无序养殖的情况突出,养殖污染严重。三是“干部队伍涣散村”的“帽子”,村班子队伍一度面临青黄不接、无人可用的局面。

 

    经济相对薄弱村涅槃成为美丽富裕示范村

    落后并没有让横港村消沉下去,2013年,嘉兴开始推行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横港村开始生猪退养。不养猪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靠什么?村“两委”积极转变发展思维,把握发展机遇,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横港村区域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发展生态产业,提升生态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探索“党群联动、户比互评”环境卫生长效治理等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走出了一条薄弱村抓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1以生态为纽带,打造“一网三制三评”

    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党员带着群众干,动员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党群联动、户比互评”农村生态环境长效治理、党员“联系指导、联带考评”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机制设计和安排,让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靠硬件投入的“一时美”转变为靠共管共治的“长久美”。打造并形成了“一网三制三评”特色工作机制,引领生态建设逐步深入。

    一是构建一张生态网。依托基层网格治理体系,全面开展党员服务和生态“一句话”承诺,按网格设置“一长五岗”,由党员认领亮牌,组建“微心愿”圆梦、美丽乡村巡护和生态电商示范三支党员生态服务队,形成了一张党员生态责任网,相当于每名党员都有一块责任田。

    二是设计三项机制。积极探索“党群联动、户比互评”环境卫生长效治理机制和和农村垃圾分类党员“双联”机制,大力推行“五彩”志愿服务,形成了党员带着群众抓环境卫生、党员带动群众学垃圾分类、党员带领群众做志愿服务的三项党群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是抓好生态工作成效“三评”。落实上级考核和群众打分结合评村干部、与先锋指数挂钩评党员、突出家庭环境卫生评农户。切实做到让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做好“党群联动、共创美好生活”的文章。

 

    2念好“七字诀”,用生态作载体

    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带头带动作用,依托党员承诺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一句生态承诺活动;结合农村党员“扮美家园当先锋”行动,在有履职能力的党员中开展全员设岗定责,认领“党员河道长”“违建巡查员”“生态项目监督”等岗位,大力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群联动生态建设评比机制建设和落实,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常态长效。

    一是“看”。经常性组织党员村民到先进地区学习。自2018年以来,先后4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到嘉善三里桥村、银水庙村等多地学习治水、垃圾分类、美丽乡村建设等先进做法,帮助大家找准环境治理的差距和努力方向,增强对家园保洁美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是“商”。由村党组织牵头组建以党员、“三小组长”、村监会成员为主的生态建设评比统筹小组,并商量提出“房前屋后整洁美观”“畜禽养殖有序环保”“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绿化设施共同维护”等4个方面共17条通俗实用的生态评比标准。这一标准经村户长会议讨论通过后,成为全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每月不定期轮流开展评比。

    三是“治”。坚持“集中治”和“长效治”相结合,积极发动全村群众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党员带头,村民参与,志愿者助力,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户比互评”促进“长效治”,创新实施党员联户制度,要求1名党员联系10户农户,并把联系户环卫评比、垃圾分类结果与党员户进行挂钩,做到党员干部走在前、广大群众齐参与。

    四是“比”。每月由统筹小组随机确定评比时间,由联合评比组对全村所有农户以百分制方式进行打分评比、拍照留档,并按照一定比例评出先进户、良好户、合格户和需提高户。同时实施“评创结果大公示”,促使“后进户”向“先进户”学习,努力整改、提升质量。

    五是“议”。专门打造党员先锋站,并在站内设立生态环境评比的议事堂,实行党群议事公开机制,要求联合评比组完成打分后,在先锋站集合、汇总、评优,并由带队的党员主持议事流程,包括宣布结果、点评先进、指出不足等,真正将“户比互评”置于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

    六是“督”。综合采用县镇村分级督查、党员志愿服务队实时督查等方式,加强全村环境卫生“无死角”监督。县里每月开展环境督查;镇里的联村干部每月重点检查整治工作是否到位、评比工作是否严格执行等情况;村里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不定期开展巡逻维护、文明劝导、监督检查等服务。

    七是“奖”。落实分层分类奖惩措施,每月评出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户,奖励花木植物或印有环境卫生宣传口号的脸盆、餐巾纸等;每年评出环境综合整治“优美”户,在年底召开“优美庭院”表彰大会。对党员户和村干部户提出更高要求,评比成绩不佳的党员还要影响年度党员先锋指数考核成绩,年度也不作为各类先进的推荐对象。另外,明确对生猪养殖、违章搭建彩钢棚等行为,严格实行评优“一票否决”。

    3谋好“百姓福”,向生态要收益

    横港村着眼共治共享,利用生猪集中养殖区拆除、姚庄砖瓦厂腾退出来的土地,搭建了连栋大棚出租种植盆栽鲜花,获各级奖补资金300多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年净增长70余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争取到了上级政策支持,获得美丽乡村项目13个,总投资达到800万元,为推动生态建设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一是围绕家园富,推动产业转型强底气。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横港村农业转型升级产业园,规划总面积350亩,目前已搭建大棚150亩,全部承租给花卉种植专业户以及本村原生猪养殖转型户,真正实现猪棚变花棚、变菜棚,环境变好了,还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5万元。大棚经营户优先吸纳了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农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13000元提高至2016年的23000元。富民强村的逐步实现,也大大地提高了该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的威信。

    二是围绕家园美,建设美丽乡村聚人气。横港“党建+生态”工作让全村环境迅速洁净起来后,获得了县镇两级的关注和肯定。横港村以此为动力,结合“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基层党建工作,主动申报并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已投入800万元对村入口、房屋立面、河道两侧观景带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亮化”改造,完成了党员先锋站、先锋亭、先锋公园、先锋绿道等阵地建设,着力打造以党建先锋为主题的美丽乡村精品点。

    三是围绕家园和,狠抓扶贫帮困顺心气。在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园中专门划出4.5亩,建立“五彩”精准扶贫基地,由村民政联络站负责运作,将相关收益纳入村级慈善基金,采用就业帮扶、“四方红色联盟”结对帮扶、“1+X”组团帮扶、创业补助等多种形式,帮扶辐射全村50多名残疾人、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及困难党员群众。自2019年5月15日以来,该村利用线上线下,爱心义卖共卖出鲜花1万盆,募集善款近5万元。善款部分用于支付公益岗位人员工资,纯收益的20%纳入村级慈善基金,其余部分直接用于反哺帮扶全村64户困难户和残疾户,相当于设置了虚拟的公益岗位。困难群众获得了实惠,党群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谐,村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也得到了更有力的贯彻落实。

 

 

 

专家点评

陈文胜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

    横港村的巨变是“两山”理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主要是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激发全体村民的积极性这个关键,大力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乡村生态建设,并以乡村生态建设带动乡村产 业发展转型,实现了“乡村美、集体强和村民富”,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横港村在创新运用“党建+生态”模式中,突出基层党建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把村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培养锻炼,提升能力素质,扩大民主,拓宽视野,选准、选好村里的“领头雁”,带动村里各项事业的新发展,这一经验值得推广。然而在充分肯定该模式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农户由养殖生猪向种植鲜花转型,乡村生态环境确实明显好转,但花卉属于消费弹性较高的产品,其市场风险较生猪养殖更大,在小农户占绝大多数的现实情况下,对于农户产业发展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推进,不能因为生猪养殖存在一定的污染而“一刀切”地完全否定生猪养殖,是否可以采取环保措施改善生猪养殖环境,使生猪养殖无害化和绿色化。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高,得益于浙江比较早就关注到乡村发展,全省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好,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都在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发地区,浙江省涌现出许多乡村振兴的名村,这些村庄的发展之所以成功是遵循着怎样的逻辑,本书从全省的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地选取了十多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将这些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邀请国内著名农村研究的学者对每个案例进行专业点评后集结出版,为国内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和故事。 

编辑供稿:林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