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咨政

科研咨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咨政

中魁村:从生态富民到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看浙江》案例介绍之五

时间:2020-08-10 浏览人数: 来源:研究室

[导读]《乡村振兴看浙江》一书由温州市委党校组织编撰,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编辑组为了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对书中的案例逐一进行推荐,欢迎各界关心农业农村农民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予以关注。

 

引言

中魁村紧盯国家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治理项目,进一步实现了振兴主导产业、优化村庄环境、强化乡村治理、复兴乡村文化的发展目标,变身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庄。中魁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主动适应国家发展趋势,始终坚守核心主业,又善于整合优势资源,善于抓好关键少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魁村依托农业特色产业走上了差异化发展,快速抢占了生态富民的先机,这个古老村落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魁村继续沿着“两山”理论前进,始终紧贴国家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主线,总能率先品尝制度创新的甜头,实现了从生态富民到全面发展的华丽转身,成为温州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样板。

一、生态富民:穷村抢先走上小康路

中魁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南端,原本较为落后,2000年之前仍是苍南县相对贫困的村庄之一。这里世代以农业为生,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没有工业资源和其他产业基础。随着“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理念对传统农业产生重大影响,中魁村在“绿色产业”上做起了文章。

第一,优化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确定以传统四季柚为主,适当扩大其他经济果林,减少水稻种植的发展思路。充分依托魁山的独特气候优势,优化林地立体间套模式,种植荔枝、杨梅等多个新品种。整合闲置、低产田地,建造大棚温室,种植番茄、大棚蔬菜的作物。

第二,打造绿色农业园区,完善四季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架设滴灌、喷灌,并采用灯光驱虫。由于规避了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用量大幅减少,中魁村四季柚的品质更加突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第三,修复生态系统,整治村庄环境。台风过后,中魁村“两委”带领村民疏深河道,疏直沟渠,加固河堤。同年,村庄安装化粪池,家家户户安装排污管。2007年,村里硬化了村庄的入口和通山道路,建成了“和谐公园”。2009年,村里建成垃圾处理站,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

第四,挖掘绿色产业附加值。村“两委”提出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挖掘农业产品的观赏、体验价值,并在200911月举办了首届四季柚采摘节演出活动。2010年,中魁村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村口牌坊,成为该村最明显的地理标志;2011年,村里又建起了农家乐,建筑外形古色古香,菜品独具中魁特色,一时间门庭若市。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魁村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成为快速发展的村庄,村民的腰包鼓了,也看到了生态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前景,激发出了更强的干事创业热情。

 

二、全面发展:小康村的新目标与新探索

中魁村不仅成功实现生态富民,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设想,走上了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在这一阶段,中魁村的发展又显示出了适度超前性,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尝试。

(一)振兴乡村产业

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深度融合文旅产业。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合作,对生态农业进行更深入细化的布局,对50亩荔枝进行矮化嫁接,对700亩优质四季柚进行品质再提升。对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增加观赏性植物种植的面积。2014年,流转土地28亩种植百日菊等观赏性植物。2018年,又从河南引进高品质嫁接玫瑰。为延伸旅游产品链条,除了观花海、吃农家菜、柚子采摘等项目外,村里还成立合作社,将玫瑰花瓣、百日菊制成花干,将四季柚加工成柚子茶、柚皮糖等食品,多方位满足顾客需求。此外,村党支部书记林言忍多次赴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展会,大力“吆喝”中魁四季柚,推介旅游项目,吸引各地游客和商家纷至沓来。

2.以科技手段为支撑,打造智慧农业平台。2012年,推广农产业电商化,开设淘宝店铺,通过网络销售四季柚、荔枝等产品。2015年,开设四季柚的微信公众号,开辟专门的微商销售渠道。2019年,中魁村四季柚园引进了现代农业项目,该项目融合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码流压缩、VR等先进技术,已实现农产品“一品一码”身份监管、生产溯源、农业可视化等功能。

3.既带动村民富起来,又兼顾村集体经济。中魁村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2018年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2017年底,将村集体所有的700余棵柚子树对外捆绑承包,为村集体带来近10余万的经济收入。成立20家四季柚专业种植合作社,启用县域公共品牌“苍农一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和荒地复垦,新增花卉观赏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并投入资金开发农产品深加工。

(二)优化村庄环境

1.系统化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五水共治”常抓不懈。2014年,中魁村从马站水厂引来自来水,解决饮水问题。对全村流域进行生态修复,重点打造龙头山自然村生态河道,引导全民护河、治河、爱河。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十八大以来,共新建2500米景观游步道,50亩花海公园,人均绿地面积达25平米以上。特别是修整利用河边、道边、房前屋后的闲置、荒废土地,种植草坪、花卉等植物,将边边角角的区域变成了生态绿地。

2.全面优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中魁村利用各级政府的补助资金,共投资15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逐年推进村庄及周边的道路建设,富康路、通村路、田园机耕路、环山路、登山步道环绕全村,至2017年道路全长约5千米。二是大力实施农房规范建设示范村工程,逐步实施旧村改造新建125间。还对房屋外立面进行整体改造,村庄的视觉风格上形成统一。三是建设3700平方米的多媒体远教广场和古建式文化长廊,2300平方米的和谐广场及太阳能路灯和10KW光伏电站等,完成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络路灯工程。四是将全村基础设施进行旅游化改造,建设儿童乐园、登山游步道等诸多设施。

3.全村联动推进环境卫生整治。投建生态公厕及太阳能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设施等生态工程。近两年,中魁村还减少无机物和农药的使用,对化粪池进行再次改造,建造微生物循环系统,大力推广有机肥。全村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置由固定人员负责,报酬由村财务统一支付。村支部带领党员、志愿者和村民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清理了村庄内的卫生死角。

(三)强化基层治理

1.以组织建设为根本,发挥党员先锋作用。2013年,村乡贤共同出资20万元建成干村连心亭。2017年将村活动室扩建为200平方米,标准化配置办公场所、远教设备、图书阅览室等。2017年新建先锋长廊,表彰为村里做出贡献的、持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此外,成立消防、综治巡查、党员等三支志愿服务队,村口红色细胞服务驿站设立村级事务代办点。还设立游客问询答复,免费茶水供应,红色爱心伞免费借取等服务。

2.以凝聚共识为目标,推进村民自治。每年5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每次均有600多位村民齐聚文化广场,共同为中魁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加强村民自治,中魁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贯彻落实“五议两公开”和重大事项票决制度,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

3.以法治村庄建设为契机,强化法治意识。2013年,中魁村建成法治广场和宣传长廊。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广场和乡村大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0多起。2014年,中魁村荣获浙江省民主法治村。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4.以文明村庄创建为抓手,夯实德治基础。深入开展文明户创建,培育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内涵。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了十大最美中魁人,营造广大村民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2014年,中魁村成功创建“浙江省文明村”。2017年,中魁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四)复兴乡村文化

1.多举措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2007年,村里建成“和谐公园”,夜晚有不少村民在这里听鼓词、唱戏文。2013年建成亲水平台、曲桥、小亭等文化景观。2014年,在村口右侧建成停车场,并配备广播室和户外音响设备,这极大方便了群众的文化活动开展。2017年,中魁村又斥资建了乡村大舞台。

2.积极引导乡村文艺人才自我发展。村“两委”积极对接市、县两级文化部门,把“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项目引到村内。重新组织戏剧团,让村里的瓯剧、越剧“老戏骨”重新登上舞台。成立合唱团和广场舞队伍,并时常开展文艺活动。

3.通过传统文化塑造村庄的文化认同。2014年,中魁村在原址重建文化长廊,将村落历史、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文化内容植入,让老百姓能够形成对村落的认同感。营造尊重知识的氛围,每年重要节庆都会慰问本村的退休老教师;加强对在外的知名文化、教育人士的联络,邀请他们为中魁发展出谋划策;对成绩优异的中魁学子进行物质奖励,全村表彰并记录进村史。

专家点评

孙兆霞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教授中国农村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

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用什么样的定位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位一体建设中,抓住牛鼻子,破局拓疆,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不懈的努力,将发展目标落实到底。

中魁村从2012年起到当下的发展实践,以逻辑与历史一致性的规律呈现,表征出其中可贵的发展机理。第一,抓住生态富民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发现优势。立足村民的根本利益进行绿色生产,挖掘资源禀赋,并通过能使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创新生计。第二,针对上级政府政策扶持的可持续发展指向,以村庄有意义的生产生活为根本指向,设计规划出一个接一个的乡村振兴项目,形成乡村发展的系统性建构格局,并一鼓作气践行规划蓝图,使内在结构一体的乡村振兴五个维度在实操中得以落地生根,整体推进。第三,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具有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加以推动,而村级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平台及村民积极参与的村庄治理机制,是前两个向度能够成功实践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基础。

中魁村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最重要的在于乡村振兴是一个内外互构的系统工程,而以民为本是潜沉其中的根本真谛。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高,得益于浙江比较早就关注到乡村发展,全省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好,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都在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发地区,浙江省涌现出许多乡村振兴的名村,这些村庄的发展之所以成功是遵循着怎样的逻辑,本书从全省的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地选取了十多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将这些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邀请国内著名农村研究的学者对每个案例进行专业点评后集结出版,为国内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和故事。

 

编辑供稿:林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