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党校教职工良好的文明形象,构建和谐处室、文明处室,根据公务员的礼仪涵养要求,结合党校实际,特制定本文明礼仪规范。
一、总则
(一)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公德之上的、规范公民之间交往活动的规则和总和。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对集体而言,礼仪是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精神风貌的具体反映。
(二)图书馆文明礼仪规范,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应操守的日常言谈、迎送拜访、仪容体态、办公社交、同事相处等诸方面的总体要求,是工作人员道德修养、认知水准、个人学识的外在体现。
(三)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和素质,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
二、办公礼仪
(四)工作中称谓应符合身份,下级对上级应以姓氏加职务相称,上级对下级或同级,应视被称呼者年龄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称,关系较好的,也可直呼其名。在党的会议或活动中均应以“同志”相称。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有五种称呼:
1、称呼行政职务。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2、称呼技术职称。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以示对其敬意有加。
3、称呼职业名称。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
4、称呼通行尊称。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如“同志”、“先生”等。
5、称呼对方姓名。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以示关系亲近(对尊长、外人不可如此)。
(五)正确对待上级。一是要服从上级的领导,恪守本分;二是要维护上级的威信,体谅上级;三是要尊重上级的指导,支持上级。
(六)正确对待下级。一是要 “礼贤下士”,尊重下级的人格;二是要体谅下级,重视双方的沟通;三是要关心下级,支持下级的工作。
(七)正确处理好同级的关系。一是要相互团结,不要制造分裂;二是要相互配合,不要彼此拆台;三是要相互勉励,不要讽刺挖苦。
(八)与读者打交道时,一是要待人热诚,不要对读者冷言冷语;二是要主动服务,不要对读者漠不关心;三是要不厌其烦,不要对读者缺乏耐心;四是要一视同仁,不要对读者亲疏有别。
(九)在社会交往,一是坚持党性,防止自由散漫;二是要掌握分寸,防止表现失当;三是要虚心好学,防止骄傲自满;四是要慎交朋友,防止拉帮结派。
(十)牢固树立岗位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十一)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恪守职业道德,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应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不信谣传谣,不拉帮结派。
(十二)努力钻研业务,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技能,争当业务能手和学习标兵。
(十三)遵守上下班制度,不迟到早退,不旷工怠工,上班时间不办私事。领导交办事项和布置的工作,应及时汇报进展情况或完成情况。
(十四)办公环境整洁有序,工作资料摆放整齐,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十五)工作时着装整洁、美观、得体、大方,符合职业特点。
(十六)工作用语表达清晰,用词得当,使用文明用语,办公场所不大声喧哗。向公众发言或接听电话时,提倡使用普通话。
(十七)由于工作失误给其他处室或个人带来不便时,应及时道歉。道歉时态度要真诚,不可敷衍了事。
(十八)参加会议应严格遵守时间,不要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出席正式会议时,应在指定位置就座,若没有指定位置,应主动向前、向中心座位靠拢;会中应遵守有关禁止录音、录像、拍照、吸烟以及使用移动电话等会议的具体规定,不要随意走动、交头接耳或做与会议内容无关的事情,认真而专注地听取一切发言;听取他人发言时,除适当地进行笔记外,应注视对方,并在必要时以点头、微笑或掌声表达对对方的支持之意;会后应礼让退场,并将废弃物带出会场。
三、接待礼仪
(十九)接待客人时要热情周到,举止得体。客人到达时应主动起身相迎,询问来访目的,如需领导出面,应提前向领导汇报,不能马上接见的,应向客人致歉并说明原因。
(二十)在日常工作中接待来访的正式客人,应事先制定好接待计划,安排好接待日程。制定接待计划时,应遵守有关规定,尊重来宾习俗。接待日程的具体安排应完整周全,疏密有致。
(二十一)陪同人员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应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并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应先用手指关节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贸然闯入。进入房间后,应先向房里的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应注意措词,用手示意,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
(二十二)陪同客人时,在不妨碍客人个人自由的前提下,陪同人员应热情周到做好服务,不仅要做到随叫随到,还应自觉做到在规定时间之前到岗。对于客人停留期间所提出的一切合理而正常的要求,陪同人员均应想方设法尽力加以满足,并主动为其工作、生活提供一切方便。
(二十三)在正式会面时,宾主之间的问候,通常应为“位低者先行”,有必要问候多个人时,既可以笼统地加以问候,也可以逐个加以问候。当一个人逐一问候许多人时,一般应由“尊”而“卑”、由长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远地依次而行。
(二十四)问候他人时,应积极主动、热情友好、自然大方、面含笑意,以双目注视对方的两眼,以示口到、眼到、意到,专心致志。当他人首先问候自己之后,应立即予以回应。
(二十五)正式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宾主双方初次相见时,应直截了当地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非正式交往,或经常见面的熟人之间可以用某些约定俗成的问候语来替代直接式问好(如 “忙什么呢”、“您去哪里”)。
(二十六)自我介绍时,要注意内容真实,实事求是,既不自吹自擂,也不过分自谦。介绍时时间要简短,以半分钟左右为佳。公务型的自我介绍,一般应包括本人的单位、部门、职务、姓名等项内容。
(二十七)介绍他人时,应按照“尊者居后”的原则,首先介绍身份低者,然后介绍身份高者。具体而言,应当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司。
(二十八)在公务交往中,当被介绍的双方一方为一个人,另一方为由多个人组成的集体时,往往可以只把个人介绍给集体,而不必再向个人介绍集体。
(二十九)当被介绍的双方皆为一个由多人所组成的集体时,应由主方负责人首先出面,依照主方在场者具体职务的高低,自高而低地依次进行介绍。然后再由客方负责人出面,依照客方在场者具体职务的高低,自高而低地依次进行介绍。
(三十)与人握手时,一般应起身站立,迎向对方,在距其约1米左右伸出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手掌,稍许上下晃动一两下,并且令其垂直于地面。
(三十一)握手的时候,用力既不可过轻,也不可过重。一般来讲,在普通场合与别人握手所用的时间以3秒钟左右为宜。握手时应目视对方双眼,面含笑容,同时问候对方。
(三十二)在握手时,通常应由握手双方之中的身份较高者首先伸出手来。女士同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首先伸手;长辈同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首先伸手;上司同下级握手时,应由上司首先伸手。如任何一方已伸手示意,另一方应马上接握。
(三十三)宾主之间的握手,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欢迎之意;客人告辞时,应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主人可就此留步。
(三十四)在正式场合与他人握手时,应当避免以下禁忌:忌用左手与人握手;忌戴手套与人握手(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忌戴墨境与人握手;忌以脏手与人握手;忌用双手与人握手(只有在熟人之间才适用用双手相握。与初识之人握手,尤其当对方是一位异性时,两手紧握对方之手是不妥当的)。
(三十五)接受他人名片时,应起身站立相迎,面含微笑,双手接过名片,认真阅读后精心存放。接到他人名片后,一般应当即刻回给对方一枚自己的名片。没有名片、名片用完或者忘带名片时,应向对方作出合理解释并致以歉意,切莫毫无反应。
四、交谈礼仪
(三十六)与他人交谈应当以诚相待、以礼相待、谦虚谨慎、主动热情,切不可逢场作戏、虚情假意、敷衍了事、油腔滑调。
(三十七)交谈时应目光专注,表情自然,如果是多人交谈,就应该不时地用目光与众人交流,以表示交谈是大家的。交谈的表情应与说话的内容相配合,与上级领导谈话,应当恭敬而大方;与读者谈话,应当亲切而温和。
(三十八)相互交谈时双方应保持一定距离,讲话者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个人,运用手势时切忌指点对方。聆听者应目光专注,保持呼应,不得随意打断别人说话。谈话间如有急事需马上处理时,应礼貌地示意客人稍等,并表示歉意。
(三十九)交谈时举止应得体,辅之以适度的神态(如发言者可用适当的手势来补充说明其所阐述的具体事由;倾听者则可以用点头、微笑来反馈“我正在注意听”、“我很感兴趣”等信息),切忌过分、多余的动作(如左顾右盼、双手置于脑后、高架“二郎腿”等)。交谈时应尽量避免打哈欠,如果实在忍不住,也应侧头掩口,并向他人致歉。
(四十)交谈中不应当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确实想要插话,应向对方打招呼(如“对不起,我插一句行吗?”),所插之言也不可冗长,一两句点到即可。
(四十一)参加别人谈话之前应先征得对方同意。他人想加入己方交谈,则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一般情况下,男士不宜参与妇女圈子的交谈。
(四十二)如果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上去旁听。若确实有事需与其中某人说话,应等到别人说完后再提出要求。
(四十三)谈话要注意互动和交谈,自己发言时要给其他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时自己要适时发表个人看法。
(四十四)交谈时语言运用应礼貌文雅、准确恰当、通俗易懂,切忌傲慢无礼、矫揉造作、卖弄学识。交谈结束时,应当与对话方礼貌道别。
(四十五)交谈的内容应回避忌讳话题,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不询问对方单位的机密事宜等。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尤其要注意回避对方忌讳的话题(如过分地关心他人的行动去向,了解他人年龄、婚姻、收入状况,询问他人身高体重等)。
五、电话礼仪
(四十六)拨打电话前应明确受话人的一般情况,仔细核实受话人的电话号码,谨慎拨打。
(四十七)在通话前应当对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和阐述的要点有明确的把握,避免在通话时遗漏要点或者语无伦次,甚至不知所云。
(四十八)不论是拨打电话还是接听电话,都必须全神贯注,微笑通话。通话时,不可三心二意地去做其他事情,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免提通话,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四十九)在接听读者拨打进来的查询电话时,应注意自己的通话态度,做到来者不拒,有问必答,热情对待。不允许一推了之,含糊其词,傲慢无礼。
(五十)接拨电话时应互致问候,礼貌谦虚,多使用敬语、谦语。主叫时应主动自我介绍并证实对方身份。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五十一)如果发现自己拨错了电话,应当诚恳地向对方致歉,不可一声不吭地挂断电话。如果发现对方拨错了电话,切勿责备对方,而应向其解释,并给予可能的帮助。
(五十二)在通话过程中,如因线路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通话中断,发话人应迅速重拨一遍,不可让对方久等,并向其解释、致歉;受话人应守候在电话旁,不宜转做他事,甚至抱怨对方。
(五十三)通话过程中,通话双方都应对自己的说话音量和方式加以控制,不可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
(五十四)使用移动电话要自觉,一般情况下,铃声可调成震动,通话时应尽量避开他人。如影响他人的工作和谈话,应向其致歉。
六、生活礼仪
(五十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不做有损他人、社会、国家的事,争做文明市民。
(五十六)崇尚科学健康的生活,不酗酒滋事,不搞封建迷信,不追求低级趣味,自觉抵制“黄、赌、毒”。
(五十七)家庭中应以孝为先,以爱为本,以情为重。家庭成员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礼相待,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十八)邻里间应相互关照、谦让,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和公用设施。晚间室内声响不宜过大,以免影响他人休息。
(五十九)开玩笑应因人、因时、因环境、因内容而定,忌开庸俗玩笑,忌拿他人生理缺陷开玩笑。
(六十)个人仪表应整洁美观,经常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清洁口腔;公共场合切忌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
(六十一)服饰应自然得体,协调大方,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六十二)仪态举止应文雅稳重,端庄文明。
1、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在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
2、入座时,上身应保持端正,腰背挺直,双肩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同时,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适当分开(一般不超过肩宽)。在正式场合,入座应轻柔和缓,起座应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
3、行走时,应轻而稳,挺胸、抬头、松肩,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六十三)与人相约要守时、守信,不得无故迟到或临时改变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