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教学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干部培训 > 教学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完善党校党性教育体系的思考

时间:2016-05-26 浏览人数: 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林冬晓  武久立  隋慧杰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325038)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供给侧虽然侧重于经济领域研究,但供给侧改革理论为完善党校党性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视角。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工作难以实现党性教育的目标,党校教学改革工作应该参考“供给侧改革”理论,通过加强党性教育课程比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系统谋划党性教育体系,改善党性教育供给结构,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供给结构;党校姓党;党性教育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林冬晓(1976— )男,汉族,浙江温州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育长。
武久立(1969— )男,汉族,辽宁朝阳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务一处处长、副教授。
隋慧杰(1979— )女,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务二处处长。
 
 
一、从需求侧到供给侧:新形势下党校党性教育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需求管理而提出的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概念,是供给学派批判凯恩斯主义的产物。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有效需求,就能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而供给学派认为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供给问题,正是因为供给结构不合理才导致供需失衡,极力主张政府应该减轻对市场的干预,为企业松绑,减少税收,以增加有效供给,经济由此自然会变得更加活跃,自求平衡。[1] 近年来,党校系统从上到下越来越重视对学员的党性教育,各级党校也在完善党性教育体系、创新党性教育方式上都下了很多功夫,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太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果从供给侧改革理论出发,可以发现各级党校在党性教育供给方面存在三个“太少”:即提供的优质课程太少,有效的教学方式太少,系统谋划党性教育体系太少。之所以存在以上三方面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党校系统在党性教育体系改革上强调“需求侧改革”,即以“需求导向”为主,依据“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的理念,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力求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党校过分突出了学员个人需求,迎合学员口味,技能培训类课程大行其道,而党的基础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的课程相对来说不叫响、不叫座,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对“按需培训”原则的误读。
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在有些同志认为,按需培训就是按照干部的兴趣爱好开展培训,这是不全面的。按需培训的需,首先是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经验说明,一个干部真正所缺的东西和他自己认为缺的东西不一定就一致。比如,有的干部自己认为最缺的是新知识,但事实上他最缺的是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①201512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党校办学活动要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同时,会议也要求各级党校在“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② 新形势下党校教学改革应在“供给侧改革”的理论维度下,通过加强党性教育课程比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系统谋划党性教育体系,改善党性教育供给结构,增强党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党性教育在供给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供给不足
从现实层面看,各级党校特别是一些地方党校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对“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贯彻落实不足,对党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一些基层党校反映:县级党校开展党性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没有真正理解开展党性教育的意义,缺乏党性教育的长期目标和计划。学员更关注能力培训或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没有给党性教育应有的重视。党性教育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开展党性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坚定搞好党性教育缺乏底气。因此,必须在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上有清醒的认识,理直气壮地强化党性教育,才能解决一系列供给不足问题。
在理论层面讲,党性教育是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总开关”问题,党性教育是党校的主课、主业。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员要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的。”③各级党校一定要把党性教育这一课上好,把党校学员的党性锻炼认真抓好,这是党校姓党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党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要加大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境界。[2]
(二)供给结构失衡
党校党性教育在供给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精彩的优质课、优秀师资少,二是触动灵魂的教学方式不多。根据温州市委党校近两年教学质量测评结果显示,学员评价最高的有这样几门课:上海市委党校冷鹤鸣教授、江苏省委党校梁作民教授主讲的“费尔巴哈论”,浙江省委党校郑仓元教授主讲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三个自信”,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教授主讲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课程的优秀率高达95%左右,有学员这样评价道:“老师用通俗的语言把晦涩的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听得酣畅淋漓。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课程、最好的老师。”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并不是不愿意听党性教育课,而是好听的、令人信服的党性教育课太少了。现实中,许多老师容易就理论谈理论,就党性谈党性,照本宣科的多,引人深思的少,讲历史的多,联系现实的少。从而导致党性教育课程枯燥无味,说理不深入不系统,浮在表面,难以入心入脑,赢得学员的认可。
关于教学方法创新,近年来温州市委党校开发应用了研讨式、现场式、访谈式、体验式、模拟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但总体上看触动灵魂的方法不多。据温州市委党校2015年度培训调查结果显示:83.9%的学员认为案例教学最为有效,77.1%的学员认为情景模拟式教学有效,还有74.8%的学员认为现场式教学比较有效,而选择传统课堂讲授式的学员仅为22.9%。在中青班的党性教育环节,69.9%的学员认为赴革命老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比较有效,70.23%的学员认为开展“三同教育”感触较深,61.8%的学员认为开展军事训练比较有效,选择警示教育和先进模范人物教育的学员比重较小,分别为47.6%38.5%。由此可见,在党性教育环节,虽然党校系统地运用了多种的教学方式方法,但学员总体满意度并不高。
(三)系统谋划供给不足
党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实践中,在课程体系设计、实施、过程管理、制度供给上还有许多不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由于实施过程中变数较大,再加上学员管理、师资管理、后勤管理体系的矛盾与冲突,容易造成体系割裂,教学内容碎片化。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党性教育环节,甚至在党校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普遍存在。比如一个老师课程的调动就会影响几个班的调整,破坏课程设计的体系性,割裂教学实施的连贯性,削弱教学效果的循序渐进性。又如,在对外邀请老师的课程安排上,过去常常是由着老师的时间来定课程安排时间,结果常会出现课程时间安排上突破了原有体系的逻辑性。因此进一步理顺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管理体系支撑是当务之急。温州市委党校在2015年首度尝试开设了党性教育专题模块式教学,即在中青班中拿出两周时间,这两周时间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实施完全交给党史党建教研部负责,教务处全程协助。这种模块式教学,突出内容安排的逻辑性、时间顺序的固定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实施的团队协作性,大大激发了专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的单打独斗的局面,锻炼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党性教育课程的体系性。
三、优化党校党性教育供给的路径选择
(一)理论教育是基石
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就是要求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党性教育就是要求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并矢志不渝地遵循。延安时期,党校教学的核心就是党性教育,毛泽东同志特别指出:党性教育应有两个重点,就是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注重学员的党性修养。[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如果党校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放松了、甚至荒废了,搞了很多其他方面知识、技能、兴趣的东西,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4]无数事实证明,对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5]理论教育的难点是把理论讲透彻,把故事讲精彩,能够回答学员提出的疑问,让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比如:资本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真正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怎样体现?老师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答直接影响着党性教育的效果。当前我们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增强“三个自信”来构建理论教育体系,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中心,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等一系列核心课程,增强学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坚定党性打牢理论基础。
(二)党性锻炼重体验
    党性修养的提升是一个体悟并践行的过程,即知行合一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方式的精髓就是要求学员参与、要求学员互动,调动学员自我教育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做”。学员亲身参与获得的体验更能让人难以忘怀,更能触动灵魂深处。2015年下半年温州市委党校在年轻干部培训班中实施了道德品行教育项目,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好评与反馈,座谈会上学员对教学效果赞誉有加“没想到来党校不但学习了理论,还充实了内心”。总结这个项目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有感动的力量,有力行的氛围”。三天的培训课程是在瑞安崇德书院完成的,经典导读、正反典型的现身说法、师生共同研讨并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契合明德、笃行的教育规律,引起了学员的共鸣。在2015年第三期县级干部进修班中我们组织了赴西柏坡的“重走赶考路”党性教育项目,获得了学员高度好评。在西柏坡、白求恩纪念馆、北京香山别墅等地开展了体验式现场教学,每到一地除了了解事件背景、先进事迹、感受历史使命外,随行的主讲老师在不同的场景作了六次精彩的现场点评,起到画龙点睛和理论升华的作用,让学员深受教育和启发,达到了党性教育的预期目标。例如在白求恩纪念馆讲到白求恩为伟大理论感召奉献自己一生的动人事迹,揭示人生的价值;在直隶总督府从“公生明、廉生威”古代官德教育讲到对现代干部的启示,促进学员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的树立;在香山别墅从毛泽东拒吃红烧肉庆祝宴讲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廉的作风、清晰的思路的意义。这种围绕一个主题不断深化的体系性设计让学员们受益匪浅。温州市委党校在2015年暑假期间举办的市管党员领导干部党章党规党纪轮训班中,给学员观看了温州市2015年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警示纪录片《忏悔录》并组织了分组讨论,引起学员震动,参与研讨气氛热烈,触动思想深处,廉政教育效果好。在中青班中组织实施了“三同教育”、社会调研等教学模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党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员的党性,增强党性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理论到实践要有载体,“三同教育”和社会调研就是很好的载体。近年来温州市委党校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突出教学效果。“三同教育”从同吃、同住、同劳动已经过渡到同谋划、同解难、 同赶超,从浅层次的体验到深层次的践行,党性强不强不但看感受更要看行动。社会调研模块专门组建了团队,突出前期介入、深度介入、专业介入,全程指导学员围绕市委市府中心工作深入实际搞调研,撰写高质量的建言献策文章,给组织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从人性教育到党性教育再到实践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自省、提升、践行的教育规律,其内容涵盖了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党性教育体系。
(三)学风建设塑氛围
党性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良好学风的塑造。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不好,在党校我们观察到的就是学风好不好,学风体现作风。学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师生共同营造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氛围。只要氛围有了,班风、学风、校风就会好。为了塑造良好学风,温州市委党校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入学教育体系,二是教学互动体系,三是党性分析体系,四是班级文化体系。入学教育即入学导引是第一节党性教育课,核心是通过讲(教学)体系、树规矩,达到促转变、立心愿的目的,尽快完成三个转变,展望学习愿景。为此我们提出“五个好”(读一本好书、做一个好报告、写一篇好文章、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一件好事)的具体要求,让学员的学习目标具体化,让党性教育落实到行动中。要求学员结业时回顾自己的学习愿景,检查自己是否做到,起到促进学风的作用。
教学互动由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构成。课堂互动即在课堂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要求老师与学员互动,激发学员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课外互动是以学员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变老师讲为学员讲,这种教学互动利于刺激学员自我教育的热情,利于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开发了师生共研的求是沙龙、交叉研讨、学员主题沙龙、学员建言献策交流、学员从政经验分享等教学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养成。党性分析体系由党性分析动员、党性分析材料撰写、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性分析材料修订等环节构成。党性分析是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的一个自省和互省的过程,也是一个难忘的过程,往往能够收到比单位教育更好的效果。班级文化体系由晨读文化、公示文化、表扬文化、联欢文化等构成,实际是一个班风塑造的体系。晨读经典是营造学习氛围的好方式,学员的双百分考核要每周公示、及时表扬,发现问题也要及时纠正,文体和联欢活动是班级凝聚力的黏合剂,适当的班际联赛和联欢晚会等形式最能激发学员的集体荣誉感。2015年下半年,温州市委党校策划了五个主体班的乒乓球班际联赛,学员的参与热情高涨,接连策划了羽毛球的班际联赛,班级凝聚力空前增强。有人说归属感塑造就是众人在一起做同样的事,诚然,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认真分享、认真表现。通过理论学习与研讨互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班级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反思践行相结合来塑造学风体系。
(四)系统谋划是灵魂
    理论教育、党性锻炼与学风塑造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党性教育体系。党性教育体系由党性教育理论体系、党性教育实践体系、党性教育管理体系三部分构成,教学管理部门、教研部门、后勤支持部门要通力合作,紧紧围绕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开展工作,这就是党校的主业,必须在党校上下取得共识,通过学员管理与激励制度、教师管理与激励制度、后勤管理与激励制度去保障与实现。
学员管理与激励方面,通过双百分考核机制、优秀学员评选机制、决策参阅上报机制、班主任跟班管理机制来实现。班主任在学员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班主任在党性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只有学员管理体系与教学管理体系互相配合与支撑,才能达到党性教育体系应有的成效。教师管理与激励方面,通过教学模块开发机制、重点专题开发机制、教研创新激励机制、超课时奖励机制、教师进修培训机制、导师带培机制、教师聘任和竞争上岗机制、学科建设机制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需要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充分结合才能实现。后勤管理与激励方面,通过绩效激励机制、学员反馈机制、优质服务评选机制来实现。
温州市委党校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必须深刻认识到系统谋划党性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只有构成体系合力才有感染魅力。党性教育是党校的主课,是党校的立身之本,着力构建党性教育理论体系、党性教育实践体系、党性教育管理体系,是我们光荣的任务和使命。努力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让学员满意,让组织满意,让自己满意。
 
注释:
①③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专题摘编[M].2015:79,74.
②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13,(01版).
 
参考文献:
[1]李稻葵.十三五时期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改革?[EB/OL].http# //www#  chinareform#org#cn/Economy/consume/Practice/201512/t20151202_239574#htm,2015-12-02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专题摘编[M].2015:81-84.
[3]何毅亭.在全国党校系统第六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党校工作通讯. 2014,(17):1-3.
[4]何毅亭.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N].学习时报,2015-12-21,(01版).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专题摘编[M].2015:86.
 
                                            (责任编辑 张文 闫辰)
 
 
(文章来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2016年4月18日出版,国内刊号:CN44-1588C,国际刊号:ISSN 1672-85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