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学员天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干部培训 > 学员天地

做“孝、善、道”兼备的有德之人——记温州市党校第三期城区中青班崇德书院学习实践活动

时间:2018-10-23 浏览人数: 来源:教务二处

1018日,第三期城区中青班的学员们在班主任陈建平老师的带领下,赴瑞安崇德书院开启了两天一夜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之旅。两天时间里,学员们聆听了《崇德公益系列事业创建与思考》《入德之门,修身为本—《大学导读》》、《孝为德之本》及《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等精彩课程,体验了晨练、晨读等实践活动,围绕“孝道文化”“崇德书院学习心得体会”等主题开展座谈交流,学习内容充实、丰富。

 

一、行孝扬善厚德循道,立体课程树立价值观

 

20181019日上午,崇德书院创始人郑超豪校长从崇德书院的基本情况,建立书院的三个理由及年轻干部如何做有“德”之人三方面进行授课。崇德书院筹办、筹资、建立爱心站、招募义工等生动的事例,使学员们深受感动。郑校长鼓励青年干部要有工作的责任心和道德良心,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做“孝、善、道”兼备的有德之人,做“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有德干部。

20181019日下午,温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主任陈中权老师为大家讲授了《入德之门,修身为本—大学导读》。他围绕《大学》的时代背景、修身内涵和当代启示进行解读,对要如何修身进行重点阐述。学员们纷纷表示,对《大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学习国学也很有启发。课后,学员们与陈老师还就国学的很多问题进行探讨,课堂氛围非常热烈。

 

20181020日上午,丽水市委党校博士赵伟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一课。赵老师的授课使人耳目一新,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世事洞明娓娓道来,叙诗词亦是说世事,说世事亦是讲人性,讲人性亦不失风趣,人情世故之通达、腹有诗书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

 

二、一日之计在于晨,修身养性强健精气神  

晨起,沐浴在山间清新的空气中,学员们从晨练开始了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配合吐纳练息,体验了“前仆后仰”、“360度转腰”“甩手”等动作。晨练既能强健身体,又能使人内心归于平静,达到健身益气养生之功效。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学习结束后还要继续把晨练项目坚持下去。

 

三、孝为人道第一步,动情分享唤醒人伦情

 

1019日晚,学员们观看了《孝为德之本》教学视频,并分成四个小组围绕“父母对我做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和我对父母做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开展讨论。学员们动情的讲述了自己跟父母之间的点滴故事,个别学员讲到动情处潸然泪下。学员们纷纷表示孝道文化的学习讨论深受触动,今后要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好好孝顺父母。每组的指导老师对学员们的讨论进行了精彩点评。

 

四、日省其身则知明,深刻体会要做尚德人

1020日下午,在即将结束崇德书院学习之际,学员们聚在一起交流了崇德书院学习的心得体会。以下为各组学员精彩的崇德书院学习之心得体会。

 

第一组学员张守丹:体会有如下三点:一是心存善念,让浩然正气充满人间。什么是善?善是对生命的感恩与回报,是忘却一已私利,远离狭隘偏见的一种爱的传递。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应自觉以引领社会进步为已任,以领导干部引领为标杆,自觉把正气树起来,同歪门邪道说不,在平时的工作中,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律先做到,自已做到的,还要带领其他人做到,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一名领导干部应有的浩然正气。善是对社会和谐的一种仁爱之举,是民心归向。 二是心存敬畏,让规矩拴住心中私欲的野马。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凡成大事者,皆常怀敬畏、恪守规矩,在规矩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人有敬畏之心,他就不会失了规矩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对于规矩的执行力问题,一旦我们形成对制度的松懈,那么将会成为惯性,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三是心有担当,让责任成为追求事业的永恒主题。我们一生最珍贵的是什么呢?是生命。而什么才能让生命活得多彩多样?要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怎样做有价值的人,没有担当重担的能力与精神是不行的。除了不断地学习,做为党员干部,我想应该是把毕生的生命和精力献给我们的这片热土和人民。

 

第二组学员方静静:在书院学习的经历可以用 “三道茶” 的“一苦,二甜,三回味”来生动形容。“一苦”:陌生与矛盾。刚踏入崇德书院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对学习和接纳感到矛盾。要放下多年来理性的固化思维去学习对我们而言陌生的传统文化,每个人心里都进行了一场起义,内心斗争最终让我们放下有色的眼光和偏见,虚心去接纳和吸收传统,去学习和传统共鸣。“二甜”:冲击与感悟。书院的“教授”很有意思,这里的“教授”指的是教做人,授知识的意思。一方面,书院传统文化的教授脱离了呆板的说教。丽水市委党校赵伟博士用一支笔,一面黑板,讲了三个小时,为我们打开了德与道的世界。另一方面,书院用朴实的教育来唤醒人心的柔软。我们在书院里谈论父母,感悟为人子为人母的艰辛和不易。通过看、听、说结合的朴实的教育模式,让我们从“过场学”转化为“我要学”,让的思想发生冲击,内心接受洗礼。“三回味”:生活的智慧。读书和听课是这个世界上最占便宜的事情,像一颗海绵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水分和营养的我们,将用文化的力量来武装自己。短短几天,我们不仅收获了道理更迸发了生活的智慧。有人知道要探寻完美真意,有人知道了要学会放下,有人知道了要学会心孝,有人知道了要学会禅茶……

 

第三组学员项雪慧:在这秋高气爽时节,在这山清水秀之地,吟诵古文,体会古人的智慧哲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善心、善举以及义工们发自内心的善良。停下匆匆步履,从“心”出发。一是明晰孝之真谛。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我一直认为自己做的不错。此次学习方知,孝有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孝敬父母之身,第二种境界是孝敬父母之心。我所做仅仅是“身孝”,离心孝还有一大段距离,远远不够。故此,警醒自身,谨记圣人训,常回家看看,哪怕就是陪父母聊聊天。二是行善积德,才能有后福。郑超豪校长创办书院之初,因经费不足,伤透脑筋,但因为他的善举,感染他人,带动他人,解决书院的后顾之忧。事实证明,做善事,得善果。善良的人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今后做事做人,就有良好的基础,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三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赵伟博士的《道德经中人之品性》课上,我们听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如“莫言利涉因风使,始信中流立足难”的处事之难,“无求便是安心法,少食真乃却病方”的为人之道等。人生本来就包含着苦辣酸甜、吉凶祸福,关键是人要有一种从容、平淡的精神准备,去面对它们,迎对它们。

 

第四组学员林珊珊:崇德书院学习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让我感受颇多,收获满满。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课堂。这里有那么一群老师,或愿意放弃人人称羡的社会地位,或不辞辛苦从外地长途跋涉而来,却仅是为了同一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的教学模式,知行合一。不管是严谨的授课,视频中现身说法的“阿强”,还是各类的分享,甚至是食堂义工们的一个双手递碗动作,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善念的感召。这里的课堂是立体、生动和鲜活的。中华美德在这里生动实践,彰显着道德的力量。这是一场盛大的精神洗礼。在这里,不管是单位里独当一面的骨干,还是进单位没几年的小年轻,在分享会上,在谈起自己的父母,卸下防备,都回到了孩子般的模样和心境。即使平日里旁人眼中的铁汉子,也依然流下了真诚的眼泪。大家在泪水中剖析自己、勉励自己,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只有用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构建我们和睦的家庭,才能更好踏实的工作。能来到崇德书院,我们是幸运的。但是目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着阵地少、基础差、受众面小等问题,那么更应该在普及上下工夫。我们都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既要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更要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推动者,将核心价值观的24字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

 

第五组学员邵赛乐:通过短短两天的学习,正如崇德书院“学思悟践”的院训所示,学思顿悟,犹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浅谈三点体会。一是要常怀一片赤忱丹心,崇尚道德的力量。崇德书院系列公益事业,从以一人之力义无反顾的义举,到一呼百应众人拾柴的慈善事业,其中凝聚了郑校长、义工团队、授课老师、放弃副科岗位专职公益的陈凯老师、热心人士、各单位部门等等众人的身体力行和一片赤忱之心。这将指引着我们要常怀一片赤忱丹心,常做行孝扬善的好事,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调整自我的心态,提高做人做事的境界,崇尚并相信道德的力量。二是要常存一颗敬畏之心,学习传统的经典。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其中经典典籍让我们震撼,其智慧结晶,依然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经典告诉我们做人处事的哲学,告诉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和谐生存之道。经典帮助我们放松浮躁的心态,认识自己,修身养性,甚至达到大道物我两忘的境界。三是要常念存仁尽孝之心,百行之先不可等。正所谓人生八德,以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和长辈,这是吕老师授课所说的底线,是为人子女的本份,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德育内容的精髓。人生最幸福的时候莫过于父母健在,身体健康,子女孝顺团结、家庭和睦!对父母长辈尽孝不可等,多些陪伴日子,多些体贴照顾,任何时候保持和颜悦色,且从即刻开始。莫待时光流逝,只留一声叹息“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第六组学员林振凯:学习期间,有三点体会最为深刻。一是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有了重新认识。如今是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什么都要追求高效率。看似每天都匆匆忙忙,一年忙到头,再回头想想,却不知收获了什么。直到陈中权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大学》,开篇就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才恍然明白,“知止”是最根本的,止都不知,何来的定,何来的安,何来的虑,得就更加无从谈起。二是对个人素质修养有了更多的反思。记得到崇德书院第一天上午,郑超豪校长就对我们说过:做公益慈善,不一定就要显得多么高大上才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从我做起,从现状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的具体行动。我想正是他有着对环卫工人的一份“恻隐之心”“仁爱之心”,有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的具体行动,身体力行,才会结出今天这么了不起的崇德“慈善之果”。三是对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更多的思考。“百善孝为先”,一堂中华孝文化视频教学课,我想每个同学内心都有一份难以忘怀的触动。每个家庭都有着不一样的环境,但是每位父母对子女爱都是始终如一。我们每个人未必都能做到给父母多少金钱,陪伴父母身旁多少时间,但是最起码在面对自己父母长辈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心存敬意,做到和颜悦色,让我们的父母长辈能够享有一份心安。

 

“此次崇德书院之行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真心交流,有感动、有感悟、有启迪。使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明白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如何对人、如何处事,是一次实实在在促进人心灵净化、提高人生格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温州市委党校的陈中权老师如此评价此次崇德书院之行。学员们也表示此次崇德书院之行受益匪浅,感触颇多,是一次很好的精神洗礼,感觉意犹未尽。也纷纷表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感悟,做“孝、善、道”兼备的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