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咨政

科研咨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咨政

抓住产业梯度转移风口期 推进温州鞋业提升发展

时间:2020-04-09 浏览人数: 来源:研究室

2020年初, 市委党校“外地人在温创业案例研究”课题组入驻温州鞋,对鞋都20多家外地人在温州企业进行逐一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既有原来在温州打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也有近年逐步从广东、山东、黑龙江、山西等地来温设厂的企业家;既有生产管理岗位的老板,也有一批年轻的经销商和设计师。调查发现:由于产业链完整和地方政府重视,当前全国鞋业出现了向温州转移集聚的趋势,温州鞋业迎来了产业升级风口期。

一、当前中国鞋业的梯度转移态势

1980年代初以来,鞋业产业进入中国大陆,在广东、福建、温州、成都等省市呈梯度转移态势。近几年,温州作为全球鞋业最为集聚、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城市,吸引了广东、成都等地的优质鞋企向温州转移,一批高端鞋企和设计人才入驻温州,大量80后、90后的鞋业创业者的涌现,大大地改变了温州鞋业生产的状况,温州鞋的颜值和品位也大大提高,温州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二、温州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调查到的企业家们都看好温州的市场环境,对政府的营商环境普遍赞许,尤其是“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后,鞋都园区政府有关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很强,政府服务的软环境和市容市貌的硬环境都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仍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鞋都园区布局存在结构功能性缺陷,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周边专业市场重复建设,鞋业产业的空间规划有待完善。一是原有的规划基本是按照厂房的结构“摊大饼式”布局,园区研发空间、展示平台和生活配套设施较为紧缺;二是鞋都园区的道路、景观绿化等市政设施投入不足、维养标准较低,没有纳入市中心一体化建设养护机制,以至市容市貌和中心城区存在巨大落差,已不适应国内外高端设计人才、企业总部和知名企业落户乃至年轻求职就业者对园区环境的高品质需求;三是周边与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市场还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比如鞋都有国际鞋城、国际鞋革城,而周边瓯海又布局了信泰鞋革城(已空置)、真皮大世界。

第二,园区土地缺乏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人为地增加了实体企业的成本。近年来,部分本地鞋业经营者逐渐改行,许多原有厂房开始闲置,原企业老板逐渐将厂房出租,不少老板变成了单纯依靠出租牟利,甚至还出现一批靠转租生存的二房东。调查中有经营者反映他们不是企业主体,税收零申报,有的物业还通过二次提高水价、电价谋取非法利益,人为地增加了经营者的负担。

第三,由于鞋都园区生活成本上升,幼儿、初中教育设施布局不足,鞋企的普通员工和设计人才流动性大,鞋企用工成本压力较大。鞋业的发展需要各层次的人才,设计师是鞋类产业链的第一环节,也是温州鞋业进一步提升的薄弱环节,但目前温州鞋业普遍面临设计师人才难留的问题。如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专业,招生16届,毕业约500人,但至今仍留在温州从事鞋业设计的只有20-30人。近年来,随着鞋企向温州转移的设计人员,有不少到了子女上学年龄就要求回去。此外,大拆大整之后,鞋都房屋租金高涨,其店铺租金比市中心的五马街还高两倍,普通民房租金也普遍高于全市。

第四,目前鞋都企业的电税比总体税负与国内其他同类产业平台比相对较高,不利于区域竞争及研发、设计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福建晋江、台州温岭等地政府对鞋业的投入力度和政策优惠支持力度比较大,其整体税负水平低于鞋都,他们对设计研发型的生产服务性企业、配套企业和机器换人投入大的企业实行区别化对待,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电税比政策其好的一面是税负公平,有利于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当前电税比政策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与周边市场相对较高,企业盈利的空间压缩,同时没有科学合理区别对待。

三、积极推进温州鞋业提升发展的建议

鞋业是一个需要持续创新的快时尚产业,是一个具有较大升值空间的经济部门。鉴于温州鞋业集群良好的基础和全国各地鞋业向温州集聚的发展趋势,温州应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难得风口期,补齐短板,强化优势,优化环境,积极打造“世界鞋都”和国际时尚智城。

第一,要设立时尚展示中心,提升职业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定期开展鞋类产品的时尚发布和展示活动,努力使温州成为世界服装和鞋类等产品的时尚发布中心。积极组织优秀设计师人才的评选和表彰,提升职业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同时要鼓励鞋类设计师人员设立独立的温州鞋类设计师协会,增强设计师群体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设计师向温州集聚。

第二,积极培育扶持温州本地鞋用新材料企业,鼓励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研究。鼓励企业对鞋用新材料的研发投入,政府加大对新材料研发的科技项目资金资助力度。同时加大优质鞋用新材料企业的招商力度,积极推进鞋材市场的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改变鞋材市场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加时尚鞋材、新型鞋材和中高端鞋材的供给,丰富鞋材品类,完善鞋材产品结构。提高鞋材市场信息化程度,优化和美化鞋材市场环境。

第三,推进鞋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鞋机装备的本地化程度。大力扶持温州本土的鞋机企业发展,建议增加退税和给地的力度,出台鞋机企业的模块化组合生产线研发生产的专项扶持政策,鼓励鞋机企业投入研发,以提高鞋机装备的本地化程度。同时鼓励鞋机企业强强合作,组织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研发,携手打造智能制造的温州鞋机生产性服务平台。从而,为温州鞋企“机器换人”,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和成本上升问题,提供装备保障。

第四,及时启动品牌孵化工程,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为增强温州鞋业的竞争力,政府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重启品牌孵化工程。针对奢侈品品牌、设计师品牌、快时尚品牌和大众品牌等不同的等级,实施品牌培育的分级扶持政策,给予龙头企业和品牌提升的企业不同的奖励扶持。

第五,强化产业链生产服务环节,加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度。鼓励品牌策划、时尚资讯、仓储物流、科技中介、贸易服务、科研机构、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推进鞋业协会改革,加快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力度,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内部知识产权、人才流动、价格竞争等方面的良好秩序。

第六,出台园区的进入退出机制,做全、做深、做强现行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提升鞋都产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学习台湾、山东等地的经验,建立科学的园区土地进入退出机制。防止非生产性圈占园区土地,炒作牟利。规范园区租赁行为,降低生产企业的用地成本和生产、生活成本。按照鞋艺小镇、时尚智都、未来鞋都的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现有园区功能,拓展园区空间,大力度布局人才社区、学校、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工信部绿色园区的标准打造鞋都产业园区,高标准提升园区的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建筑外观等外部环境。

   

课题组组长:朱康对(市委党校教授,市决咨委委员)

课题组成员:陈  秋、杨美凤(市委党校)

陈  卓(韩国延世大学)

周必琪(肯恩大学)

卢丽舟(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