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咨政

科研咨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咨政

荻港村:梦里水乡是归处——《乡村振兴看浙江》案例介绍之二

时间:2020-06-11 浏览人数: 来源:研究室

[导读]《乡村振兴看浙江》一书由温州市委党校组织编撰,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编辑组为了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对书中的案例逐一进行推荐,欢迎各界关心农业农村农民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予以关注。

引言

荻港村以“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为特色,努力挖掘本村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产业特色鲜明、丝绸魅力彰显、旅游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目标,在“高手林立”的江南水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道。

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20世纪80年代,荻港村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兴建各类油脂、化工等污染企业共30多家,成为全国知名的油脂、化工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但无序发展导致环境被污染破坏、村落文化逐渐消失。面对危机,荻港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自2001年开始组织村民挖掘本村文化资源,复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古村落旧貌变新颜的路径

荻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5年,大力发展以古村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第二阶段是2006~2013年,建设名人馆等文化公共设施,有序推进“幸福八有”工程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第三阶段是2014年至今,围绕乡村旅游特色亮点,推进4A级景区创建。

1

以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02年以来,荻港村全力整治村庄范围内各类化工油脂企业,通过实施搬迁、转行、关停等措施,使从鼎盛时期的大大小小30多家油脂厂,直至2016年底锐减至零。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修复古迹、疏浚河道、完善设施、整修民居,对村内外公路、河畔、公共场所、民房等实施了硬化、亮化、绿化、洁化。狠抓全村长效管理与绿化、美化工作,免费赠送村民门前绿植。加大日常保洁力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每年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挑选保洁员11人,配备监督员1人,对村庄卫生死角进行拍摄、记录,监督整改,并配备环境长效管理专项资金。引进绍兴秋氏科技先进治水技术,通过生态治污净化荻港古村内河道水质。围绕垃圾精准分类工作,专门成立“荻港好靓嫂”队伍并组建了一支快板队,通过老百姓喜欢的宣传手段,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村庄环境整治领先全区。

2

盘活历史文化积淀,展示耕读文化传统

荻港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村内文物古迹众多。2014年开始,荻港村分三年实施总投资1808.8万元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修复古建筑和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整修改造项目,整体拆除面积10850平方米,异地搬迁18户。修复、改造村内古道10297平方米,里程约4.8公里。改造里巷埭、外巷埭五线地埋,总长度约820米。在景区入口建造了占地面积20亩的停车场。全面修复了占地6500多平方米的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文化场所南苕胜境景观区。先后建起名人馆、新农村展示馆、农民公园和文化长廊。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整合基层党校、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春泥计划”活动室等功能,建设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

3

弘扬渔乐文化,拉长旅游产业链

荻港本土渔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近年走红一方并登上央视荧屏的“渔家乐”表演,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投资8350万元的荻港渔庄正式对外营业,近年来又完成了三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2008年开始,荻港渔庄与周边学校共建鱼桑文化实践基地,举办了数十次不同规模的鱼桑文化展览和比赛。2017年5月荻港景区开始推广古村文化新生计划,引入百家微博馆、知名民宿酒店品牌及顶级金融合作机构,成立思纳古村帮帮基金,扶持古村文化传承名店。2016年,首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荻港渔庄成立,2018年第二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2019年,荻港渔庄创建成立了“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现如今,荻港渔庄规模已达630多亩,吸纳了本村600多名员工;专门成立了渔达果蔬、阿大湖桑茶两家专业合作社,吸收了100余户农户入社经营。近年来,村民还陆续办起了农家乐,使游客总量连年上升。2019年9月,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湖州鱼桑丰收节在荻港渔庄开幕,标志着一个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在荻港落地生根。

4

使千年活化石“桑基鱼塘”成为生态旅游文化新资源

荻港村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片原始鱼、桑的生产基地,核心保护区共有1007亩。2014年以来,荻港村按照浙江大学制定的保护规划,结合原生态自然生存环境修复,将区域内地面建筑拆除,所有坟墓搬迁,原有道路进行逐步整修,对原老桑地进行补种桑苗,对桑地进行日常管理,返租到户进行养蚕。同时将原可养殖鱼塘返租到户养殖,对已坍塌鱼塘整修、清淤、护坡。逐步复原绿桑成荫,形成鱼塘连片的自然风貌。对该区域内蚬壳湾自然村的103户农户,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整个区域根据防洪要求对外围塘埂进行加高整修,埂面为道路,两边进行绿化,使原生态桑基鱼塘逐步完善,既保护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又致富了村民,也丰富了乡村旅游资源。2019年 9月,第五届“南南合作”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高级别培训班实地考察荻港村的桑基鱼塘系统,这一重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荻港的文化形象。

村党委书记杨升辉充满信心地表示,围绕乡村振兴规划,桑基鱼塘核心区现在正在建设一个客运码头,准备将南浔古镇的游客从水路接到荻港,这将为荻港带来更多的客源。同时,桑基鱼塘核心区将建造一个用于从空中鸟瞰桑基鱼塘景观的旅游磁悬浮列车。而在桑基鱼塘核心区现有的唯一自然村内,规划建设原生态的高档民宿,并让原住民也参与到民宿建设中来,继续传承桑基鱼塘这一千年活化石。

专家点评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荻港村不仅当下名声远播,而且历史上也是名声赫赫。这个村本身就拥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临近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改革开放后,该村走乡村工业发展道路,虽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是至少为后来的发展转型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这里的关键点是转型是如何发生和成功的?这个案例的分析至少展示了这样几点。第一,村干部的“先知先觉”。一个村庄的发展需要村干部的先行理念,他们的觉醒非常重要,当他们意识到村庄的优势资 源,以及国家政策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节奏,那么这会激发他们的行动。第二,村干部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只有先知先觉,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村干部组织和动员村民、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第三,村民参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塑造。没有村民的主动配合,干部能力再强也无施展基础。荻港村发展的参与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塑造值得深入探索、分析和总结。第四,区位条件也是村庄发展的必备要素,不同的区位决定了村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像荻港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环境,打造成为满足周围居民需要的江南水乡景观,同时也利用了周围村庄和旅游资源,将自己嵌入区域旅游格局中。差异化、互补性发展是荻港村得以实现发展转型的又一秘诀,对其他村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高,得益于浙江比较早就关注到乡村发展,全省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好,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都在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发地区,浙江省涌现出许多乡村振兴的名村,这些村庄的发展之所以成功是遵循着怎样的逻辑,本书从全省的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地选取了十多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将这些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邀请国内著名农村研究的学者对每个案例进行专业点评后集结出版,为国内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和故事。

编辑供稿:林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