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科研咨政

科研咨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咨政

马屿镇:构建“三位一体”改革新模式——《乡村振兴看浙江》案例介绍之八

时间:2020-09-21 浏览人数: 来源:研究室

[导读]《乡村振兴看浙江》一书由温州市委党校组织编撰,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编辑组为了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对书中的案例逐一进行推荐,欢迎各界关心农业农村农民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予以关注。

 

引言

构建“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时部署推动的一项农村综合改革 创举。瑞安市马屿镇作为先行地区,通过构建“农有”“农治”“农享”三大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合作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民共同致富和乡村振兴发展。

20世纪90年代,瑞安率全国之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难解之问题。马屿镇地处瑞安市西南部的中心,是连接瑞安东部与西部的重要节点,经济结构以农为主,农业人口占86%,本文选择马屿镇作为样本具有典型意义。

 

一、发展中的困惑

1.农村合作组织混乱。至2006年,瑞安市共发展组建了5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个别运行规范外,普遍存在动机不纯、机制不全、人才缺乏及资金、用地、税收等诸多问题。比如有些合作社主要目的是为了从科技、农业、扶贫、农办等部门获得扶持资金,或仅为免税、方便土地流转等。

2.农民开拓市场乏力。1998年,马屿镇农产品滞销比较严重,增产未能增收,市场开拓不力困扰了农业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积极性。比如马屿镇底三甲村1998年将近200多吨番茄由于滞销烂在田头。2001年底,瑞安市供销社改制为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探索开展信息、购销、科技、资金、政策等五大服务。但改制清退了全部老社员,没有了社员,供销社在基层的网点和渠道在进一步萎缩,农民农产品产销问题仍然突出。

3.农业发展金融缺位。2005年,瑞安农村信用社改为农村合作银行,由于改制后股权结构高度分散,股东数量过于庞大,无法充分发挥股份合作制的优势。同时由于非重点集镇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少,级别低,服务能力弱,农户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从当时马屿镇农民群体来观察,全镇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6%,将近13000农户生产发展得不到金融支持。

二、改革中的突破

2006年1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宏伟构想。2006年12月19日,全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在瑞安召开,对“三位一体”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

农村“三位一体”合作探索起源于瑞安,自2005年开展综合试点以来,马屿镇根据政策资源,立足实际搭建“三大架构”,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

1.合理搭建“农有”架构

2011年3月,温州市首家经银监会审批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瑞安市马屿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成为农民社员融资的“农民银行”。2015年1月,获中国保监会正式许可,瑞安市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落户马屿镇,成为全国首家以财险为主的农村互助社,农户通过缴纳会费入社,参与农保社经营管理,既是客户、又是主人。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1年4月,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基层供销社和金融组织参股入会,成为区域性的农民合作组织,经过18年的改革发展,现有成员762户、合作基地7000亩,服务范围达41个行政村,年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

2.科学搭建“农治”架构

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创新,2011年12月,瑞安组织成立温州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2012年,各县(市)正式成立县(市)级农合联,镇级农合联也相继成立,马屿镇农合联因运而生。马屿镇农合联代表大会下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委派马屿镇有关工作人员及供销社人员到镇农合联工作。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共同监督,程序公开透明。农户既是投保人、又是保险人,相互知根知底,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精心搭建“农享”架构

汇民社作为专业服务“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于2011年3月成立,旨在为面广量大的农民家庭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业增收和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服务,缓解农民社员贷款难,帮助入社社员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仅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亿多元。据初步测算,每10万元农业贷款可为农民增加收入约600-700元,由汇民社累放贷款给社员增加收入约1200万元。

    马屿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坚持非商业化运作,以全体社员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建立互助社工作人员“一岗多职”制度,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建立“二次返利”制度,盈余在社员之间进行分配,经营成果由全体社员分享,不仅不赚农民的钱,还能帮农民赚钱。与瑞安农商银行开展合作,获得 1000万元保险贷款额度,单个社员贷款金额最高30万元。建立灾后快速调查理赔机制,规定核损后7日内完成首次理赔。试点开展以来,该社已为167户社员提供9.5万元风险补偿。

 

三、实践中的深化

1.聚焦“组织融合”,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

促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农合联建设有机融合,构建“一核两翼三功能”治理框架(“一核”即组建以供销社为依托的农合联执委会,“两翼”即建立农民合作基金、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三功能”即健全生产、供销、信用三大基本服务功能)。创新“政府平台+社会服务”“社会平台+政府补助”、供销社网点改造等模式,搭建马屿为农服务中心等实体化为农服务平台。

构建市级农合联、10个乡镇农合联和一批产业联盟的“1+10+N”农合组织体系。在“三大合作”上探索成立全国第一家综合性农村合作组织“瑞安农协”、全国第一家财险农村保险互助社“兴民互助社”、全国供销社系统第一家县级农信担保公司“瑞安农保”;围绕18.8万亩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联结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1263家、农户8.6万户,瑞安通过农业龙头企业、青年创业团队、农创客带动引领,让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9439元增长到2017年的27903元,增长近3倍。

2.聚焦“发展联合”,构建促农合作的新路径

坚持通过市镇农合联的纽带联系,把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成联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以“普惠化+”深化信用合作,创立全国第一家县级农信担保公司,对合作社成员实行利率优惠。以“标准化+”深化生产合作,引导梅屿蔬菜生产基地等镇农合联会员合作社开展生产合作。以“市场化+”深化供销合作,整合近200种农产品,创建全省首个县级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瑞安农产”,在温州市区域开办4家品牌旗舰店。采取共建网销平台、开设电商旗舰店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好派多”等农产品供销渠道。构建以农合联为主平台,马屿镇把外地经纪人请进来驻点,让本土农产品与市场对接更加紧密。如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与万象城、特适精品超市等高端市场合作,2018年3万斤番茄进军香港市场,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订购销合同,为“雪龙号”第35次南极考察队提供毛芋、番茄等梅屿本地特色精品蔬菜,打响瑞安农产品牌。

3.聚焦“要素整合”,构建助农增收的新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主力,通过市镇农合联平台整合各方涉农资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比如采取“政府投资、农合联运作、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规范化指导、农技推广、农产品展销、信用担保、农民培训、农村电商孵化等一站式服务,成为农民的“贴心管家”;支持农合联发展行业(产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联结农产品经纪人。政策支农方面,出台农产品品牌建设、合作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每年整合各农口部门扶持资金共进行统筹安排,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科技兴农方面,组建浙江省农科院(瑞安)园艺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庄稼医院服务网等一批“智慧服农”平台,每年组织科技特派员支农,农业众创空间“草根工社”通过科技部第一批“星创天地”备案。党建助农方面,在马屿镇实施以“支部建在合作社上”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党建,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实现党建帮扶、帮带、帮富。

 

专家点评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瑞安市在推进供销社、合作社和信用社“三位一体” 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农村发展和振兴上,市场拓展、农户合作和金融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但是往往是三缺一,或者三缺二乃至都缺位,即使三者都有,也有一个相互贯通、合作协调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乡村发展。瑞安市在县域范围内,试图将供销社、合作社和信用社进行协调和一体化改革,解决信用和合作短缺问题。瑞安市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这样几点启发或者经验。第一,在县域范围内建立合作关系,这在全国是开了先例的。以前的农村合作社只是停留在乡镇、村庄范围内。县域范围缺乏合作社组织。第二,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理念,实现“农有、 农治和农享”理念。不论是县域农村联合经济组织还是农民保险互助社以及汇民社,都是由农民主导的。第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机制,有效地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当然,“三位一体”的具体运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进行充分的概括,并作出可持续评判,才能为其他地方的改革提供借鉴。事实上, 有的地方也在学推进“三位一体”做法,但是由于管理部门不同,因此在协调上就出现问题,由于不能有效协调,名义上的“三位一体”,却变成实际上各自运行、难以协调,效果比原来更差。所以,解剖案例,要寻找背后的运行逻辑和机制,才能为其他人提供可供学习的具体操作经验。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高,得益于浙江比较早就关注到乡村发展,全省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好,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都在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发地区,浙江省涌现出许多乡村振兴的名村,这些村庄的发展之所以成功是遵循着怎样的逻辑,本书从全省的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地选取了十多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将这些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邀请国内著名农村研究的学者对每个案例进行专业点评后集结出版,为国内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和故事。

 

编辑供稿:林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