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时间:2021-04-20 浏览人数: 来源:温州日报
转自:温州日报 2021年4月19日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阶段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新环境下引领全球化历史潮流的必由之路,是新条件下重塑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全力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作出了清晰部署与具体要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温州要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就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赋予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释放潜能、激发动能,实现引领的重要使命。
深刻认识扩大开放对经济行稳致远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勉励温州,“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好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不但成为‘本土的温州’、‘全国的温州’,更要发展成为‘世界的温州’”。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看,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不仅是“十四五”新格局中的新动力,而且,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也是2021年度工作重点。为此,报告特别强调细化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系列政策红利释放安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积极推进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化温州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及合作”,纳入浙江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工作内容。这些事关大局和长远的重要部署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准确理解扩大开放之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行稳致远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温州是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勇立潮头,形成了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温州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是中国民间资本和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代表。温州企业家群体遍布全国全球,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近69万温州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建有3个国家级、1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全国拥有国家级境外园区最多的地级市;建有18个境外商品城、261家境外营销机构,已经形成联通“一带一路”的境外商业网络。同时,已有国外温籍侨商社团组织300多个,其中135个星散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发挥温籍华商资源网络优势,将有助于最大限度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并发挥出来,促进温州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商务协作和文化交流,深度融入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开放竞争新优势,为推动温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全球产业相互镶嵌,经济高度相融,并不存在完全封闭的循环。扩大更高水平的开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要回答的是如何拓宽加深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以开放促发展合作,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育新机开新局,谋划和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作为贯穿构建“双循环”格局新枢纽全过程的主线逻辑。按照中央和浙江省“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对空间功能的新指向——发展壮大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浙南闽东合作发展区,应强化温州为基点面向亚太协作全球的重要商贸枢纽节点建设。近中期,着力加快统筹建设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温州联动创新区、中国(温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温州综合保税区,促进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健全华(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率先推进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和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实践,探索区域紧密交融新趋势下全球化模式转型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路径与驱动力,推动国际合作走深走实走稳和高质量发展,勇当探路者,续写好新时代改革创新史。
把握两大贸易协定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
2020年,中日韩澳新5国共同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涵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同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从“双边投资协定(BIT)”更名为更开放和更充分的“全面投资协定(CAI)”)完成谈判,实质性推进了我国与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欧盟更为紧密的经贸战略关系。这都释放出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提升开放质量的信号,展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标志“双循环”迈上新台阶。
目前,东盟与欧洲排名温州进出口市场前两位。2020年,温州对RCEP成员国出口增长37.3%,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7.1%。另外,温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值在全市的比重已达到46.0%,其中,对中东及北非地区出口增长29.3%,高于平均增长速度。然而,也应看到,温州经济开放发展的质素与结构问题长期未见突破。其一,城市经济规模与贸易体量“双低”未见改观。从经济规模看,温州经济体量较低,2020年,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中福州市和泉州市GDP已过万亿GDP门槛,厦门市经济总量与温州已相当接近,且增速较温州更快。从贸易体量看,厦门市位列全国前五,福州、泉州对外经贸体量同样大幅领先温州。即便在浙江省内,2020年海关口径的进出口排名,温州规模与增速均仅列第五位,与经济体量和商贸城市定位不相称地靠后。其二,人口增长慢,发展潜力受限。从人口流向看,温州常住人口增速在较长一段时间中不到1%,人口增长极慢,劳动人口流出的困境仍未有效改善。其三,科研投入不足,创新研发能力不高。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发布的《2020中国硬科技创新白皮书》统计结果,硬科技投入指数、高新技术产出指数和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厦门、福州和泉州均位居温州之前。科创是第一增长驱动力,需要持续高额投入和一流创业创新环境。研发投入不足,或创新环境不佳都将导致城市创新能力不高,制约城市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几次跨越式发展均伴随着多边经贸合作关系的建立。然而,从沿海商贸城市功能作用发挥结果看,温州对外经济贸易未能充分利用每一轮发展机会。上述两大贸易协定不仅会在战略上助力“双循环”格局形成,助推新一轮发展,而且,在战术上涉及大幅减税、服务业低准入、高新技术外溢效应宽松等直接影响城市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安排。由此产生的红利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释放,将深刻重构区域参与经济循环的角色与位阶,城市在贸易及产业议题上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步能力,将决定其未来发展质量。温州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商贸港口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处连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地带,海陆空对外立体交通网络完善,是国内少数与两大协定成员国家取得经贸关系早期收获的业缘型和地缘型双重优势的城市。不论是中意(温州-都灵)人才交流国家级试点城市,还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已经建成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都表明温州的对外开放先行与区位叠加的双重优势将直接带来温州城市的全局战略重要性和国际能见度上升。先手棋就是主动权,空间地理地位和城市角色功能的提升,让温州再次站到了重要机遇窗口,一定要准确识别,把握好这一关键战略机遇期。
以改革创新稳住做实对外贸易基本盘
进入新发展阶段,温州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为开放发展创造的多重优势,回归并升级沿海商贸开放强市角色功能,坚定不移稳住做实对外贸易基本盘,想方设法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为此,不妨通过统筹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等多个开放战略平台,开展基于自身特点的创业创新制度框架突破和营商环境政策创新。
放大带动新形势新格局下贸易增量带来的利好。2020年温州跨境电商行业规模增长38.8%,高于同期全国(21%)和浙江省(31.6%)跨境电商业务平增长速度。这其中有温州跨境电商行业对疫情催生“宅经济”、全球线上消费加速渗透的难得时机的及时把握,更有温州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后,对B2C出口的关、检、税、汇等监管政策手续简化,仓储、物流及支付等配套服务便利化,及税收优惠等各项鼓励政策对行业深化发展的加速。这也表明,把握好国内高水平开放政策的引入嫁接,将让温州凭借放大开放带来的综合效应,在发展格局之变中抢占高地。
重视制度创新研究并深化相关实践,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落实RCEP相关开放举措,率先开展针对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高标准条款的压力测试,争取试行放宽政策领域尺度,寻求更多开放合作模式,创造更多新增量。加强对贸易协定开放时机预判,借势关税大幅下降或便利度大幅提升刺激下的贸易量上升,将港口物流成本、制造业集群规模成本、供应链渠道风险成本等多重成本下降,转化为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要跟进并超越各对标城市竞争策略,形成良性自我加压,倒逼本地在优化营商环境中释放潜力,在价值链上为企业赋能赋值,增强市场主体的直接获得感,进而吸引科技资源和创新动能持续回流、镶嵌、落位。强化营商环境滚动评估与边际修正,主动拉伸延展“引进来”服务链条,提供内外企业各类开放平台的规则适用与管理标准的咨询顾问,形成内外联动层层放大的辐射扩散和增量外溢效应。要加强趋势研判与政策模拟,着眼于贸易规则和经贸体系的易变性和复杂性,模拟测试标准调整的影响和对策。对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相关进展,以及国际贸易治理体系框架下重点国家地区的制度安排,都需深入研究,加强政策储备,提高主动争取的影响力、适应变动的缓冲力与应对风险的抵御力。
(任晓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