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时间:2024-08-27 浏览人数: 来源:温州日报
张文律
从历史方位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从改革的目标导向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从改革的问题导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改革就是要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的,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必须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
在《决定》的第三部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具体包括五项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其中,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放在首要位置,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支撑。《决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基本要求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不能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只搞一种模式。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效市场”,也要“有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布局、政策引导、规则制定、财税支持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稿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的第三部分,强调要“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做到以高水平经济安全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温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