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理论发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发声 > 理论发声

增强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

时间:2025-04-29 浏览人数: 来源:温州日报

  潘晓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提出“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综合性顶层设计,通过统筹提供优质、便捷、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法治化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当前,城乡之间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差异显著,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手段破解这一难题。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不仅是践行法治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精准识别公共法律服务的现实痛点

  一是资源配置的“空间失衡”。优质法律人才、机构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专业力量不足、服务形式单一的问题。基层法律服务所设施落后,法律援助覆盖面有限,农村群众维权成本高。温州山区县基层法律服务站点覆盖率不足,部分偏远行政村缺乏常态化法律服务供给。二是服务对象的“结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占比高,其法律需求多集中于劳动合同签订、工伤赔偿等劳动权益领域,而现行政策对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尚存盲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面临融资担保、合同审查等商事法律服务需求,但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三是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温州数字经济发达,但老年群体和农村地区对“智慧司法”平台使用率低,部分法律APP功能复杂,未能实现“普惠化”服务目标。

  构建温州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要制度创新。制定城乡统一的法律服务质量评估指标,定期开展服务效能考核。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组织补充”的供给模式,鼓励律所、高校、企业通过公益合作填补服务盲区。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责任清单,将外来务工人员、小微企业纳入法律援助强制保障范围。对合规经营企业给予法律风险预警、合同审查等公益服务。另外,针对温州商人“全球布局”的特点,推动建立“温商海外法律服务中心”,联动海外律师协会,为温商海外投资、跨境纠纷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与青田等侨乡县的协作,构建“侨务+法律服务”联动平台,解决华侨遗产继承、跨境婚姻等特殊问题。

  二要模式创新,激活社会力量参与供给。在村(社区)层面推广“法律顾问+本地调解员”模式,选拔熟悉本地情况、具备法律知识的社会人士担任“法治带头人”,协助处理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等问题。另外要发挥温州工商联、鞋服商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行业性法律服务中心,针对服装、五金等特色产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三要技术赋能,打造“数字法治温州”标杆。首先建设“15分钟智慧法律服务圈”,开发集成法律咨询、在线仲裁、公证办理功能的“温州法务通”APP,增设方言语音识别、AI法律助手等功能,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在工业园区、商圈等人流密集区设置自助式“法治服务终端机”,提供合同模板下载、劳动法规查询等服务。其次构建大数据预警机制,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部门数据,运用算法监测企业信用风险,提前推送法律建议。

  四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生态。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率、群众满意度纳入县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对表现突出的县(市、区)给予奖励。例如,可试点“法律服务券”制度,企业凭券可免费获得基础法律服务。深化“枫桥经验”温州实践,推广“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模式,在乡镇(街道)设立“综合调解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实现纠纷化解“一窗受理”。加强法治文化浸润,结合温州人重商崇法的传统,开展“法治瓯江夜话”“新温州人法律课堂”等活动,用方言演绎法治故事,增强普法感染力。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不仅是补齐短板的民生工程,更是激活城乡协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设计,是温州建设更高水平法治社会的必答题,也是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的战略支点。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社会活力、技术赋能突破地域限制、文化浸润筑牢法治根基,探索出一条兼具地方特色与普适价值的现代化法治建设路径。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一个小微企业的车间、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的租房合同、每一份农村土地的流转协议。

  作者单位:中共温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