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新书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数字图书馆 > 新书推荐

2017年六月新书推荐

时间:2017-06-06 浏览人数: 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马克思传(第4版典藏版)(精)》(豆瓣评分8.3

作  者:(英)戴维·麦克莱伦|总主编:杨金海|译者:王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该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有关马克思生平及其思想的研究文献之一,是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传记。作为世界知名的马克思研究者,作者麦克莱伦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深度展示了马克思的成长轨迹,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全面展现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与以往的马克思传记过度褒扬或过度贬低马克思不同,麦克莱伦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读者会看到一个相貌威严的马克思、一个思想深邃的马克思、一个性情不羁的马克思、一个平凡真实的马克思。作者试图给我们展示一个人性化的马克思,而“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淹没,马克思仍然是伟大思想的奠基者”。

荐语:

《卡尔·马克思传(第4版)》的最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文化的展望(精)豆瓣评分8.6

作  者:殷海光

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哲学家金岳霖的学生殷海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本书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本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

荐语:

见解精辟,分析彻底,行文也极称雄辩。缺点中最严重者为忽视文化的时间深度,只划分为过去(传统)与现在两个平面。然而小瑕不掩大瑜,这是一部好书,值得关切中国文化命运的好好地读,好好地想。

——许倬云



 


 


与民国相遇豆瓣评分8.3

作  者:唐小兵

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关于民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些年已讲了太多。很多故事已被重复得有些滥俗,但对于一个真正在阅读和研究史料,且在用心去体悟和寻求的学者而言,还是会有他独特的“相遇”方式。唐小兵的《与民国相遇》是一本从民国史料生发出的短篇随笔集,内容涉及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学界、文坛无所不包,你可从中读到乱世中的悲歌与传奇,也可以感受到大变局时代中的碎屑和心情。

荐语:

钱理群在本书序言中说,这样一本在研究过程中随手写下的学术小品,表明作者是一位“认真对待文化的人”,“知道如何在古往今来的人、事和思想中,选择他的友伴的人”。唐小兵从民国学术前辈那里,汲取着现实生活中失落的学术精神和方法资源,也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之路。追求历史细节的感性呈现,或许比学术著作更为珍贵。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豆瓣评分8.3

作  者:(美)巴里·埃森格林|译者:何帆

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过去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为什么在我们认真反思了大萧条之后仍然没有预测到,更没有准备好应对2008年这场严重的危机呢?

当今国际学术界活跃、富影响力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巴里·埃森格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失败的根源恰恰在于对大萧条的乐观解释。身为金融史知名学者,埃森格林强调,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对于大萧条再现的恐惧影响了欧美的政策应对,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后果。

荐语:

何帆、向松祚、保罗·克鲁格曼、艾伦·布林德、阿代尔·特纳联袂推荐!2016年全球金融领域重磅之作,从1933年到2008年,从决策者到市场表现,探究金融危机根源。巴里·埃森格林著,何帆校译的《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对比100年内两次金融危机,预言80年后又一场全球劫难。深入探讨100年内两次重大金融危机,深挖金融体系问题根源,整理金融体系发展症结,预言未来全球经济走向。将两个时代、两块大陆的决策者、企业家一一镜像对比,鲜明立体呈现风云事件细节,宛如美剧,丰富有趣。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豆瓣评分8.2

作  者:张维迎|总主编:陈昕

格致出版社



内容简介: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是张维迎教授的牛津大学博士论文的中文译本。本书试图建立一个以企业家为中心、契约关系为本质的企业理论,故称为“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本书要探讨的主题是什么因素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委托权的安排: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为什么企业家监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监督企业家?为什么资本所有者选择经营者而不是工人选择经营者?什么因素决定在均衡中什么人将成为企业家?

荐语:

中国经济学家重建学术传统的经典著作。作品问世后,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经济学家汪丁丁说,本书为中国年轻一代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典范,即在系统把握了微观经济学以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在特定问题背景下叙述理论。经济学家张曙光则称,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国企改革研究的典范。正如经济学家张春霖所言,“本书的概念框架、主要结论及分析方法可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显示出洞察力和效率”。汪丁丁则说,它以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为背景,提出对主流经济学一个核心问题的解答。





     


《青苔不会消失》豆瓣评分8.3

作  者:袁凌

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矿难中失去双眼的老人,整张脸变为了青色,爆炸中的煤灰透入了他的面皮,“面具”再也无法摘下。

十七岁被地雷截断双腿的农妇,双膝跪在铁皮板凳上,收割比她还高的稻穗。她带孙子、放牛、喂猪、做饭、缝纫、赶集、申诉。三十年来,双腿磨穿了十几双木凳,生育了两个儿女,造起一所房子。看起来她像是一个孩子,但她在铁质板凳上磨砺的位置,却高于我们所有的人。

下身受创干枯的年轻人,用幸存的上肢二十年如一日地穿针绣鞋垫和十字绣,编织瘫痪休克的时间,供养自身和家人。

这不是小说,而是袁凌著的《青苔不会消失》里的真实故事。 

荐语:

袁凌桌上,长时间地放过一张照片,是矿难中死者的遗照,头浸没在血泊里。他没能帮到这家人,就让这照片日夜盯视着他。我也采访过尘肺病人,矿难幸存者和留守儿童,无能为力时,不得不脱身出来。他不,他不允许自己转过头去,就好象他活着对死者是个亏欠,他些微的幸福对苦难之人是个亏欠。他的写作,是浸没在这些人的命运里,活上一遭,以作偿还。

——柴静(著名作家、媒体人)


中国政治思想史/跟大师学国学豆瓣评分8.4

作  者:吕思勉

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思想史》系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首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与派别的划分,进而对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论断,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阅读《中国政治思想史》,读者不仅可以把纷繁的诸子思想和历代政治主张理清头绪,更会对中国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认识。

荐语:

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吕思勉编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之一,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是年轻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首选读物。





 


《人类2.0》豆瓣评分8.3

作  者:(美)皮埃罗·斯加鲁菲/牛金霞/闫景立

中信出版社



内容提要:

  皮埃罗·斯加鲁菲、牛金霞、闫景立著的《人类2.0》从众多新技术中选择了最有潜力塑造科技乃至人类未来的新技术进行详述,其中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科技、虚拟现实、生物科技、社交媒体、区块链、太空探索和3D打印。皮埃罗用一名硅谷工程师的严谨和一名历史文化学者的哲学视角,不仅在书中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方向和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荐语:

读这本书基本就能把握住当下科技发展总体趋势,对社会形态、商业模式、技术演化以及工作形态变化都能形成崭新的认识,无论是把握商机还是找到自己合适定位都有帮助。作者传达给我们一种对待科技合适态度,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低估可能到来的颠覆性冲击。以及用一种批判性视角去看待科技发展的两面性,任何科技在带给我们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对我们造成某种无可挽回的损失。